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官方网站|||||||||档案青岛||||||青报专题

账号

密码

卫礼贤日记解读:一战中的青岛 青报网-尊龙凯时app

2014-09-22 10:11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刘宗伟

一战爆发特别是日本对德国正式宣战后,“青岛花季一样的生活结束了,故人们四散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送走赴济南避难的妻儿,德国传教士、青岛礼贤书院创始人卫礼贤选择了留下。

战前,他安抚和疏散民众;战时,他组织红十字会员庇护妇女儿童、救治伤员、掩埋死者尸体。他还在隆隆的炮击声中,心无旁骛地继续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青岛被日英联军围攻的日子里,卫礼贤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民众的恐慌、双方的交战、战争带来的创痛以及青岛沦陷的失望和哀伤。这些文字史料,为重读日德青岛之战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恐慌与谣言

“乌云已在地平线上聚积了多时。战争终于爆发了。就像是一声号叫撕裂了长空,所有花季一样的生活结束了。”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心灵》一书中,卫礼贤仍以略带惋惜的笔调,追忆12年前突如其来的日德青岛之战——它似晴天霹雳,打破并终结了德人在青岛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

就像传染病一样,战争引发的恐慌与不安在青岛快速蔓延。卫礼贤在日记中写道:“8月2日,宣统皇帝的老师们来我家做客。他们打算前往崂山游览,但却被拦在了城门口,整个市区由于战争状态已被全面封锁。中国民众陷入恐慌,人们潮水般涌向开动的火车。”

恐慌与混乱之状,胶海关代理税务司、日本人大泷八郎在《1912—1921年胶海关报告》中,也有较详细的记录:“青岛提早开放避暑营业,到处呈现繁荣兴旺景象。突然发生的俄法联合对抗德国的战争消息,像一枚炸弹那样,在来自上海和其他中国港口在青度假的外国侨民间传播开了……人们害怕英国参加这场战争,不久被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的消息证实了。人们曾想到青岛将会遭到敌国狂轰滥炸,以致在两周内每昼夜都有快乐人群光顾的海水浴场,变成了好似一列火车离开车站后,月台上空旷无人的沉寂景象。”

受胶澳租借地第四任总督迈耶·瓦尔代克委派,卫礼贤协助当局安抚中国人惶恐的情绪,并成功地说服了中国官员暂时不要离开。英对德宣战后,考虑到敌人可能从海上炮击青岛,胶澳总督府提醒妇女和儿童尽快离开。消息传来,“再一次给这座城市带来不安”。

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战争的幽灵在青岛上空徘徊。“民众中普遍不安的情绪与日俱增,城里种种荒谬的谣言四处传播,许多曾表示愿意暂时留在青岛的中国官员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卫礼贤在日记中不无感伤地说。

在《中国心灵》中,卫礼贤还记录了惶恐逃难的个案:“我特别记得一个叫武士英的人(经记者考证,此人应为戏剧家洪深之父洪述祖),他被控杀害了国民党南方领袖宋教仁。于是逃到青岛,他是一个膘肥体胖的家伙。他找了一个文官房子躲了起来,他认为那里可能更安全些。他简直就是一幅被愤怒折磨着的罪恶良心的活画面。他眼里看不到任何人,干燥的舌头不断舔着干裂的嘴唇,徒劳无益地想使它们湿润些。他生活在不断担心被驱逐的恐惧中,一旦被逐,他也就死定了。而战争造成的恐惧要更强烈些。他到我这儿来,要我给他搞张船票。我问他难道不觉得青岛更安全一些吗?他说,他倒不那么认为。他已经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了准备。”

众多史料显示,1914年8月中下旬,青岛暴雨连绵,桥梁和铁路被毁断,这样的坏天气加重了不断上演的逃难现场的混乱和悲怆。在8月16日的日记里,卫礼贤写道:“运输德国妇女和儿童离开青岛的‘帕克斯特’号轮船遭到了英国人攻击,乘客们提心吊胆地被转送到了威海卫。另一艘‘安平’号轮船由南方的中国人冒着倾盆大雨开出港口,整幅场面混乱不堪。”

责任编辑:张兆新

 1 
0

上一篇:甲午战争与青岛

  • 青岛社会
  • 文娱八卦
  • 档案青岛
  • 2014-09-20
     
  • 2014-09-18
     
  • 2014-09-18
     
  • 2014-09-18
     
  • 2014-09-18
     
  • 2014-09-17
     
  • 2014-09-22
     
  • 2014-09-22
     
  • 2014-09-19
     
  • 2014-09-19
     
  • 2014-09-19
     
  • 2014-09-19
     
频道推荐
频道热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