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样-尊龙凯时app

 模样-尊龙凯时app

大事件构架出时代的格局,
而小人物命运的掌纹,
编织出有血有肉的城市。
这一年,
我们看见了城市中你的模样。
我们窥见
孤独、艰辛和彷徨。
也见证
守护、欢慰和希望。
更欣喜于
你以专注的力量丰盈人生,
以爱的名义翻越心灵的孤岛,
以勇气打破既定的规则和屏障。
回望365日的海平线,
复刻你的脸庞。
新年伊始,
带上你最向往的模样,
与我们的城市一起,
温暖起航。

唐冠华 邢振
回归生活: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
为了一个田园梦,在崂山的一个村子里,唐冠华和他的爱人邢振创建了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模拟生活区,他们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一点一滴积累,就像两只要过冬的松鼠,一刻不停地准备着。冠华和朋友们一起研究房屋的搭建、收集塑料瓶子制作保温层、用钢筋一次次做实验;邢振也学会了剥麻纺线、动手做鞋子和衣服,他们甚至还能用最原始的打火方式生火……经过了三年的努力,想象中田园美景确确实实地出现在人们眼前了。除了电,这里似乎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即便是电,他们也开始实验用太阳能发电和自行车人力发电。
东东
世俗的眼光给他戴上沉重的脚镣,希望他舞姿里不再有彷徨。
东东是莱西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儿,家里条件并不是特别宽裕,因为成绩不好只念了中专,毕业之后他来到青岛打工。偶然的一次机会,网上一段钢管舞表演视频让他着了迷,便开始寻找舞蹈教室学习钢管舞。学了两个月,东东意识到自己需要更专业的培训,一路奔赴到了广州。东东学钢管舞五年,前几年一直没有告诉家里人自己跳钢管舞的事。后来事情在老家传开以后,换来的是乡亲们的指指点点和母亲的愤怒、不解,电视台的一次采访也招来了部分网友的谩骂。跳钢管舞,给他留下了很多身体上的伤疤和心灵上的创伤,但在他手机的照片里,到处都是明媚的笑容。他笑着说自己那会儿像个猴子,看着杆儿就像爬,小区的健身器械、海边的路灯都成了他的舞台,他都能“秀”一把。
吕新宇
追逐那些夜空中最亮的星,记录美也记录梦。
2013年3月5日,爱好摄影的吕新宇半夜12点多临时起意,打车到了离市区十公里的莱西湖尝试了第一次的星空摄影,开启了他的“星程”。吕新宇一般都是晚上八九点出门,凌晨三四点回家,一周三四次的频率,真正的披星戴月。夏天跑到野外,到处都是蚊子,得把身上裹得严严实实的,要不然回来全是包;秋天野外露水重,在草丛里走衣服一会儿就全湿透了;冬春时候夜里冷得厉害,羽绒服手套都得备上。雨衣、电暖风等等,都成了晚上出去的装备。渐渐地,两年的时间,吕新宇不再是孤身一人,拉拢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以后,他们发展成了一个5人“星空小组”。一辆货车载着5个年轻人的星空梦,走遍了莱西每一个星光璀璨的角落。
张祺
“电影是我的爱好,人有奔头,活得才有意思。”
对于年轻人,癌症是一个过于沉重的名词。26岁身患胃癌的青岛小伙儿张祺选择了勇敢面对。近日,他将自己抗癌的艰难经历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通过微电影的方式真实还原,并上传到了网上。短短几天,这部名为《80后癌症患者的告白》的微电影点击率已突破13万人次,网友们纷纷点赞,评价称“每一帧画面都是生活的意义”。这个25岁罹患胃癌的年轻人,做手术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还进行了6次化疗,依然乐观地说“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张玉美
酷爱跳绳独孤求败,94岁也要过得乐呵、玩得恣儿。
“我走着跳、站着跳、往前跳、往后跳、翻着麻花儿跳,都很好玩儿!” 94岁老人张玉美因为很喜欢跳绳,而且老人的脚竟是小脚,邻居们都叫她“跳绳大娘”。她出门游玩都要带着跳绳跳上一会儿,栈桥、汇泉广场、崂山、楼山、沧口公园……可谓是“跳遍全青岛”。在8岁的时候,老太太裹了脚,直到14岁从老家日照来到青岛,发现这里不时兴裹脚,才放开缠布。老人的脚虽然不是“三寸金莲”,但是脚背高突,脚趾已经弯折变形了,只能买大号的运动鞋,再把鞋的脚背处改造加高。可是,老太太说这并不影响跳绳。“我在楼山上跳绳时,被居委会主任看到了,他撺掇我去参加沧口运动会,一下子就拿了个第一名!”那时她80岁,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可是1分钟就能跳140下。“这么大年纪了,不就得过得乐呵,玩得‘恣’?我什么都喜欢吃,还喜欢穿好看的衣裳。”
黄倩倩
在原本走得很漂亮的道路上“出一次轨”,只为圆一个梦!
即墨籍应届毕业生黄倩倩从全省120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三军仪仗队选中,体检、政治考核合格后,她正式成为了我国首批从新兵中挑选的三军仪仗队女队员候选人。1992年出生的黄倩倩是南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拥有钢琴、行政管理双学士学位,今年又以全系第一的好成绩被保送读研。在校期间,黄倩倩一直表现优异,每学期都是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虽然在学生生涯中有着众多令人羡慕的成就,可是在毕业这年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并且通过严格的体检。参军以后的苦与累难免让身边的人为黄倩倩担心,但是她的自信和执着还是得到了朋友和家人的支持。“虽然感觉还没上够学,所以研究生以后还会继续读,但人生不是一味地赶路,抓住青春的尾巴当一名潇洒帅气的仪仗女兵吧!”
陈亮
把与生活搏斗的艰辛写成诗,换不来一日三餐,却换来富足的内心。
1975年陈亮于胶州市胶北镇后屯村。经济上的贫困,使他早早地在田间地头和外出打工间不断辗转,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苦闷、彷徨中,从小爱看书、爱作文的陈亮开始选择在纸上宣泄,并渐渐将个人的浅唱转化为集体的呐喊,引起诗歌界的关注。有些黝黑的脸庞,有些粗糙的手指,坐在一群意气风发的作家当中,农民诗人陈亮是不同的。陈亮在为诗歌构思的时候常常有些“痴傻”。坐着车、走着路,他都会因为思考写诗而走神。看到路边的一个树桩,他会想,谁来这里坐过?风来过?老鼠来过?曾经,他和父亲一起锄地,因为牵着牛的陈亮多次走神,竟让牛把庄稼给踩了,气得父亲用打牛的皮鞭抽了他一鞭子。他以大量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意向,诉说着农民的疼痛和艰辛。
温玉柱
敢想敢做,游艇也能变航母。
4月12日下午,山东省青岛市汇泉路海边,家住武昌路的温玉柱老人在为自造的“航母”进行最后的修饰,并把“舰载机”搬上了甲板进行“试机 ”。“试机”完毕后,在路人的帮助下,这艘“航母”成功下水。温玉柱老人是航海俱乐部的一名老教练,除了训练学生学习帆船,他还对帆船设计制造有很大的兴趣。一天外孙问他“姥爷,你都做那么多帆船了,能再造个航母吗?”这随口的一句话给了他灵感,用一艘游艇改了一艘航母。“航母”长12米,宽3米,一次可搭载20人,是比照着辽宁舰按1∶25的比例制作,就连塔楼上都是一个一个小的间隔,那里就是一个个“房间”。
谭美青
老人们带着这些最温情的陪伴告别他们的人生。
2003年8月,青岛第一家“医养结合”的临终关怀机构建成。从那以后,护理院里的老人们几乎就成了谭美青生活的全部。熟悉谭美青的人都知道,她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四样东西:听诊器、指甲刀、乳胶手套和卫生纸。 谭美青不但不拿一分钱报酬,就连每月的退休金都用在了职工的工资和护理院的建设上。在谭美青的感召下,目前大约有200多名志愿者常年在此服务。 他们给老人端水喂药,打扫房间,和老人做游戏,围在老人身边聊天。老人们卧病在床,谭美青和志愿者们就把陪伴和照顾送进每一个房间。
肖永禄 肖永华 肖永学 石增山
四位船夫用坚守连接着这座孤岛和岛上孩子们的明天。
从2002年开始,一条摆渡船就往返于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之间,接送去镇上上学的孩子们,到现在已经13年。开船的四位船夫都60多岁了,68岁的肖永禄、67岁的肖永华、63岁的肖永学,还有60岁的石增山。每天有7名小学生坐这条船回岛,周末有30多个孩子坐船回家。除此之外,岛上村民冬天烧的煤炭、家里用的煤气罐、盖房用的砖瓦水泥、新买的家电等都要靠这条船来拉,这是条村民的“生活船”。遇到有人生病或者其他紧急情况,四位船夫也是随叫随到。从干摆渡船的那天起,他们四人就几乎没有休息过,就连大年初一也要出海接送村里人。坐船的人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微薄,年龄越来越大的船夫们也曾提出过辞职,但因为没有人来接替,他们就这样一直默默地坚守着。
高兰
祝福高兰和这个一直在坚持着、从未想过放弃的家庭。
1991年的初秋,高兰和盛晓在高中相识。八年后,他们结婚了,2000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宝宝——小雨。可是谁能想到,2009年高兰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渐冻人),厄运突然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幸福人”饺子馆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身体不好的公公婆婆和丈夫忙活着生意,也忙活着照顾高兰。小雨九岁就开始帮着奶奶包水饺,成了青岛“最小水饺工”。 来“幸福人水饺店”吃水饺的顾客,都会写张便贴,表达对这个家庭的同情与鼓励。这个爱心墙,贴满了顾客的祝福。
孟凡
我是盲人看不见跑道,因为有你牵引才能风驰电掣。
一个是糊里糊涂成为了引跑员的大学生孟凡,一个是误打误撞练起了体育的盲人运动员尚宝龙,一根小小的牵引手环,将两人“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在孟凡的领跑下,看不见跑道的尚宝龙一直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短跑纪录。搭档至今,两人默契到甚至都不需要语言来交流。跑道上,孟凡轻扯一下牵引环,尚宝龙就能明白即将入弯和出弯;孟凡狠扯一下,尚宝龙就知道有人追上来了或需要加速冲刺。生活中,尚宝龙总是将他的左手搭在孟凡的肩膀上,遇到台阶时,凭借孟凡肩膀上传来的力量,尚宝龙就知道是上楼梯还是下楼梯,而孟凡也很贴心,见到尚宝龙鞋带开了时,总是弯腰帮他系起。“我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一起站上最高领奖台,一起挂上耀眼夺目的金牌。”孟凡带着尚宝龙,一起为他们的金牌梦奔跑着。
王培义
悉心守护植物人妻子,用21年的光阴写成情书。
妻子原先在海川集团下属的金属制造厂当经理,丈夫在皮鞋厂做销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买了彩电的这个小康家庭,却因为妻子的一场病变,陷入了无尽的苦难。1993年11月18日,妻子在谈合作业务的路上突然昏倒,诊断为突发脑干栓塞,两次病危通知。儿子说:“爸爸把饭嚼了再喂妈妈,在医院一守就是4个月。这个镜头,终生难忘。”“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没用,拄着拐杖去厨房和卫生间经常摔倒,这给你添了很多的累赘。但只要给你打个电话,你一准会在最快的时间里赶回家。你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常常没事偷着想,如果有下辈子的话,我还愿意和你做夫妻,但要换成我来照顾你……这封信是妻子含着泪写完的,今年是她患病的第21个年头。
孙日成
鸳鸯螳螂拳第5代传人孙日成:不能断在我手里。
中华鸳鸯门派创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已达2600余年的历史。但这个颇负盛名的武术学派,在传承上却一度不太“景气”。孙日成自幼和哥哥弟弟一起随父亲习武,但最终哥哥、弟弟都放弃了,孙日成成为该门派唯一的传承人。2008年,孙日成带着他的鸳鸯螳螂拳走进了燕儿岛小学,成为我市第一个走进校园的非遗项目。“我不想让这份文化瑰宝在我手里断掉,再难也会坚持下去。”孙日成说。在他看来,跆拳道无法和中国武术相比,但其商业包装很成功,也特别重视文化输出。“目前,青岛的武馆,除非兼营跆拳道,否则几乎没有盈利的,我们要传承中华武学,是不是也应当借鉴些什么?”
宋会青
17岁踏上田横岛,22年青春岁月献给了海岛小学的孩子们。
1992年9月,17岁的宋会青初中毕业,那时岛上的年轻人毕业后大都外出闯荡。由于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当时没人愿意到岛上来当老师。宋会青没有拒绝,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可当时教师工资微薄,每月仅为88元。“别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在岛上当教师,所以我对另一半要求,必须理解支持我的工作。”宋会青说。经过介绍,她结识了在岛上一家饭店工作的外地小伙。“他对我的工作挺理解的,也支持我一直教下去。”宋会青教学22年,有30多人走出海岛,考上大学。逢年过节不少学生会给她打电话或到家里看她,“这个时候我就特别骄傲,只要学生有出息,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任玺坤
八旬摄影师“定影”历史50余年,带你从民国“穿越”而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任玺坤只有14岁,刚从小学四年级辍学,进入位于中山路134号一家名叫“光阳社”的图片社。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他辗转栖身于多家照相馆、冲印过胶片、跟拍过大型活动、做过摄影器材采购……但终其一生未曾离开过“摄影”这个行当。在他家中收藏的几十张照片里,三十年代鲁迅公园里的摩登女郎、中山路上的洋车夫、台西人民公社成立时的盛况、上山下乡的拥挤人流等铺成了一条从民国通往当下的长路,将转瞬即逝的岁月定格在一帧帧胶片上,构成了一幅“时代”影像志。 “以前我拍照片,关心的是怎么把照片拍得美,非常看重色调、构图、相机的工作原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年纪越大越注意照片背后的意义,如果没有人拍,这些瞬间就溜走了,我要是不把他们留下来,就没有人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看着手中的照片,任玺坤既像在诉说,又像是自语。
任玉翠
剃头师傅标配剃刀镜子马扎,经历理发业的“黄金时代”。
今年43岁的王秀凤五年前从胶州农村来到青岛,“也找过其他工作,给人做过饭、当过保姆,后来看到街边有人理发,跟人学了几天,然后回家练,就这么干上了。” 统一的白大褂,口袋里别上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剃刀,面前摆上一面镜子,再放上一个马扎,这便是一个街头理发师的“标配”。在从事这行二十多年里,任玉翠经历了街头理发行业的“黄金时代”,也目睹了它的衰落。 “早些年,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将近四十多人,根本忙不过来。”在任玉翠的回忆里,早年两块钱的便宜价位吸引了不少客人来此理发。“上了岁数了,一个人在家待久了也憋闷,现在给人理发也不是想着挣多少钱,就是有个营生干着,有人需要就理个发,也挺好。上了岁数的人、打工的人都不大舍得去理发店,还是在街头理发。”
西格弗里德-史塔克
18年间6次来华,独自揣摩中国水墨画28年。
“我不会汉语,这是学习中国画的第一障碍。那年我已经快50岁了,不像年轻人易于掌握,我学得非常吃力。单纯的临摹,是机械运动,不知道中国绘画的渊源,也就弄不明白水墨画所蕴藏的深层含义。油画有专门油画笔,可是画中国画,我得拿毛笔,就像使用筷子一样,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新奇,但也是挑战。我想学习中国画,但必须先做好这些基本功。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家中阁楼上,我认真、努力地想做好最基础的工作。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很快乐。”
李翠敏
剪纸艺人20年磨一“剪”,只为再现一百单八将。
你知道达尔文用20多年完成《物种起源》,而李翠敏为了打造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剪纸,竟也花了20年!李翠敏说,小时候听说书人讲故事,心里就有了要创作一套一百单八将的剪纸作品的念头,不过这想法用了整整二十年才实现。“水浒传是文学经典,要想剪出这一百单八将的神韵,必须做好基本功。”李翠敏口里的“基本功”就是要阅读经典,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一个人的精髓,李翠敏水浒传读了不下几十遍,每到一处首先跑去当地的旧书市场,淘旧书、找不同版本的水浒传,从各个角度来全面了解每一个人物形象。也就是靠着这一股子琢磨劲儿,她坚持了20年,才把这一百单八将全部完成。
张默道
八旬终身医学专家默默工作60余载,为患者练就“手诊”绝活。
张默道经常不依赖大型设备检查就能作出准确的诊断,在岛城医疗界颇具“威名”。她还被称赞为“b超手”、“ct手”,这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特殊年代里的艰苦经历给予她的回馈。“文革”时,张默道曾十四次被派下乡巡回医疗,亲身经历了乡下医疗缺医少药的困境。没有医疗器械,她用绣花针给摔伤的老人缝合了裂伤的头皮。她用课桌当手术台,把胃穿孔的农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村民被走火的土枪在肚子上留下了60多个弹孔,她在汽灯下为伤者缝合了200多针……这些在特殊年代练就的“绝活”,使张默道成为一名接地气的“草根医生”。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高明的师傅指点,为了给患者以准确的诊断,她沉下心来,靠自己的双手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她将传统医学的“望、扪、叩、听”融会于临床,日积月累,成就了其丰富的医学诊断经验,并成为她骨子里的“技术基因”。
迟焕武、郭桂春
一个被遗弃的病孩子成了养父母手中的宝,匆匆十一年,不离不弃。
11年前,还没满月的迟宗郭和半袋奶粉被放进一个纸箱,出现在迟焕武家门口。婚后久未生子的迟焕武、郭桂春夫妇如获至宝。没过几天,夫妻俩就发现这个孩子有些异样:身体弱,特别容易感冒。医生告诉迟焕武,这个孩子不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可能罹患脑瘫、智障等多种疾病,即使闯过这一关,以后也可能站不起来、不会走路。再累再难,迟焕武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个孩子。“当他叫我‘爸爸’的时候,我心里也是很高兴。虽然孩子智商不高,但他知道心疼我。我在沟里干活,他会把饭放到锅里,让他奶奶帮忙烧柴火,给我热饭。有了这些,我就很满足。”他说。
魏世杰
青岛老人研究核弹,26年的“隐者生涯”成热剧原型。
1964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魏世杰就秘密进入中国首个核武基地青海211厂,在核武器研制中,他在最危险的爆破部件组工作。1968年,魏世杰所在分厂的229车间突然发生爆炸,顷刻间,整间实验车间被炸得只剩下半截“土围子”,正工作的四名研究员被当场炸死。2011年,魏世杰将他在青海的经历写成长篇小说《禁地青春》,如今这部小说已被拍成电视剧《青海花儿》在全国热播。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科普作家,然而,他却有着26年的“核武”生涯;人们敬佩这位拥有传奇经历的老人,却不知他一直承担着来自家庭的重担:妻子和女儿身患精神疾病,儿子先天性智力障碍。这位74岁的老人,在其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展露着孩童般的笑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