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青岛纪念”的陈迹旧影(图) 青报网-尊龙凯时app

2019-02-28 15:34来源: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作者:刘宗伟

新闻热线:0532-82863300

  “接收青岛纪念”的陈迹旧影

  自1923年至七七事变前,青岛每年都要举行主权回归庆典,1938年沦陷后偶有举办,抗战胜利后终止

  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改造叶世克纪念碑,组建青岛接收纪念亭,是年12月10日,隆重举行青岛主权回归一周年庆典。翌年,“接收胶澳纪念日”被列为全市十二个重点节假日纪念日之一,至七七事变前,接收庆典每年举行。

  1941年,伪青岛市政府循旧例举办沦陷期间唯一一次接收青岛庆典。

  1947年,“山海重光”抗战胜利纪念碑取代青岛接收纪念碑,抗战胜利市政接收纪念取代青岛主权接收纪念。自此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档案馆内再无“12月10日接收青岛纪念”的档案记录。

  改建青岛接收纪念亭

  1922年12月10日,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原胶澳总督府),青岛行政权接收仪式暨接收庆典举行,日本将“德国旧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青岛主权回归。24日,本埠媒体发布青岛行政机关——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组织机构及负责人名单,青岛城市建设管理运行步入正常轨道。

  1923年秋,为庆祝“璧返珠还,物依旧主”一周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拨款整修前海沿线,决定改建叶世克纪念碑(遗址位于今青岛路与太平路路口海边处),与扩建后大体呈半圆形的平台建筑组成“青岛接收纪念亭”。

  行文至此,先对叶世克纪念碑作简单讲述——

  叶世克是德占青岛(胶澳租借地)时期第二任总督,1899年2月19日上任,1901年1月27日病逝。为表彰这位“最严峻时刻的坚强有力而且远见卓识的领袖人物”的殖民“业绩”,同年夏天,德皇威廉二世命令胶澳为叶世克建纪念碑一座。1904年初,叶世克纪念碑建成。

  ▲明信片上的叶世克纪念碑。

  对于叶世克的殖民“业绩”和早逝,《胶澳发展备忘录》(1900年10月—1901年10月)的记述充满敬意和惋惜:

  非官方人士、传教士、商人和工程师们,在贯彻殖民地的各项措施中,都给予了海军当局及机构宝贵的协助。而促使和保持这些人士同心协力的合作,是帝国总督叶世克的一大功绩。不幸的是,由于他的逝世,我们在本报告的年度里失去了他的这种作用。在1900年动乱的那段困难日子里,他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状况,全力以赴的工作,这无疑加速了他生命的终结。因此,我们在此要牢记他的崇高功绩。殖民地居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决定为他树碑,这件事已着手进行。实际上,他已经给自己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因为殖民地的繁荣将使人永远铭记他的名字。

  《青岛通鉴》载,叶世克纪念碑位于市政广场南端,面向青岛湾,共三层,用大理石砌造,碑座和碑体呈对称的六边形,碑体外环六根立柱,高丈余,为青岛前海一景。

  现存一些史料对叶世克纪念碑有着更详细的介绍:这是一座底部呈六角形的白塔式全花岗岩建筑,通高约16米。塔身中下部石制的回廊形成了一个碑亭,塔身镶嵌有十二块精心打制的铜牌,详细地记叙了德国占领胶州湾的过程、《胶澳租借条约》和叶世克画像、生平及“功绩”。

  造型新颖奇特的叶世克纪念碑被德人瞻仰、被游人观览的命运,在日德青岛城区之争的枪炮声中终止。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陷入欧洲战场,无力顾及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对青岛觊觎已久的日本认为这是“天佑良机”,在联盟英国的支持下,悍然对德宣战。

  日德青岛之战,自9月2日日军从山东龙口湾登陆始,至11月11日完全占领青岛止,历时两月余。

  日军占领青岛后,以胜利者的姿态上演了两出“大戏”:一是将德国末任(第四任)总督迈耶·瓦尔代克以战俘身份带离青岛,押往设于日本本土的战俘营;二是将叶世克纪念碑碑身的铜牌拆除,并对纪念碑进行改建,记录日本占领青岛的“功绩”。

  缘于此,叶世克纪念碑被青岛日人称为“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碑”。

  因为是主权回归第一周年,为使庆典庄重、热烈,1923年11月30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组织召开了纪念接收胶澳一周年筹备会议,对本埠政、学、军、警、农、工、商各界齐动员。以下这份邀请函,系商埠公署发给青岛地方检察厅——

  迳启者 查十二月十日为接收胶澳纪念日,所有本埠政、学、军、警、农、工、商各界自应同伸庆祝,以志不忘,现定于本月三十日下午四时在本署会议室会商筹备庆祝事宜。除分别通知外,相应函达查照,并希届时莅临为荷!

  筹备会后,青岛总商会狠抓落实,致函青岛农林事务所,索要松枝扎制牌楼以示庆祝。或许是索要松枝的不止一家单位,农林事务所复函总商会时并为松树求情:“此次庆贺本埠接收纪念,贵会函索松枝业已照数奉上,兹查阳历年节为期已近,该项松枝务祈保留,以备应用,以免届时再行采取致伤树木。”

  从青岛市档案馆所存的“1923年12月8日,胶澳督办公署下发举行接收胶澳纪念庆祝典礼的函”中获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还重新制作了纪念碑铜牌,拟镶嵌在接收纪念亭中。

  迳启者 本年十二月十日正午十二时为接收胶澳一周年纪念之期。定于是日十二时在本公署行庆祝典礼并敬制纪念铜牌镶嵌本公署前海岸石碑亭内,永垂久远。本埠机关团体暨各学校应于是日挂旗灯。在公人员暨学校一律放假一日,已志庆祝。

  这份公函还附有庆祝典礼程序:是日上午十一时,齐集督办公署,十二时行礼。行礼时,均着大礼服制服或常礼服。行礼后,送纪念铜牌至海岸碑亭镶嵌。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载,青岛接收纪念亭碑上刻有《胶澳接收纪念碑铭》,铭文4字为韵,计112韵。碑铭作者是曾任青岛接收行政委员会、青岛接收公产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行政接收副主任兼代委员长的王大桢(湖南醴陵人,字芃生,后以字行)。

  庆典日上午,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给青岛总商会送来五张演出门票,邀请该单位代表翌日赴该校观看庆祝青岛接收一周年新剧演出。兹抄录:

  敝校为青岛接收纪念,定于本月十一号下午六时假北京街共和舞台排演新剧以资庆祝,兹送上观剧证五纸,即希查收,届时光临为荷。

  “接收纪念日”列为官方纪念日

  在地方执政者看来,青岛主权顺利回归是一扬眉吐气、值得永垂久远的大事件,为此,1924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确定的“12个节假日纪念日放假事”中,“接收胶澳纪念日”赫然在列,排名第八。其他可放假的11个节假日纪念日依次是:南北统一日、国会开幕纪念日、夏节、拥护共和纪念日、秋节、孔子诞辰日、国庆纪念日、冬至节、恢复共和纪念日、阳历元旦、春节。

  12月6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就胶澳接收纪念日举行庆典之事致函相关部门——

  迳启者 本月十日系胶澳接收纪念日,凡我商民理宜同伸庆祝,除令警厅布告商民一律悬旗庆祝外,相应函请于是日午前十钟齐集公署举行庆祝典礼,以志纪念而伸祝忱。

  ▲1924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邀请青岛总商会参加接收庆典的函。

  接到督办公署函件后,青岛总商会迅速通知“各商于是日一律悬挂国旗,张灯结彩,以伸庆贺而志纪念”,并将部署情况呈文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署“甚为赞成”。

  庆典日近,松树遭殃。7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港政局致函农林事务所:“敝局拟扎松枝牌楼数座,约需松枝三车,相应函请贵所查照予采伐,仍祈发来后领取为荷。”

  当一项活动发展成为“政府总动员、商民齐参与”时,其蕴含的商机就会被挖掘出来。本埠报馆中,精明的《中国青岛报》率先行动——拉商家赞助,出版胶澳接收纪念册。1925年青岛主权回归日,该报推出纪念册随报发行,小有斩获。1926年11月4日,该报再度出手,发行人伊筱农亲自上阵,致函社会各界:“兹借十二月十日领土珠还大典,依照前次办法,发行特别纪念册一本。现已呈明总座及省宪并地方官厅。除订阅各家依次送阅外,并加刊五千本,分送各埠,不另收费。内容记载拟按杂志性质,广征见闻,庄谐并录。至此项特刊拟用上好洋纸加工订制,以备久存。如登广告,不独普及周知,且可便于检阅。至本埠各著名字号及新旧街名并衙署机关、名胜等等,均拟载入。尊处如有欲登之件,或旧有之广告拟新加图示或另换词句,希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前掷下,以便照办。”

  伊筱农广告招商函中“呈明总座及省宪并地方官厅”一语事出有因——1925年7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更名胶澳商埠局,由原来直隶北洋政府改为直隶山东,督办改称总办。因为下放山东管辖,伊筱农就得“入乡随俗”,出版纪念特刊及招商须先征得“省宪”同意。

  “逢五一小庆”。1927年12月5日,胶澳防守司令部、胶澳商埠局、海军司令部等三部门联袂致函青岛地方检察厅等单位:

  查本月十日为胶澳接收五周年纪念日,兹准于是日上午九钟在商埠局会议室会齐,十钟举行庆祝典礼,十一钟在商埠局接待外宾。特此奉闻,即希查照,届时莅临为荷。

  青岛市档案馆内存有胶澳接收五周年纪念日庆祝礼节秩序单,兹完整地抄录如下:

  地点:胶澳商埠局

  时间:12月10日上午9时在商埠局会议室会齐,茶点;10时各界齐集,行礼(行礼时均着大礼服或常礼服或制服);11时接待各国领事、各外宾(着礼服)。

  庆祝秩序:1.振铃开会,2.奏国乐,3.学生唱国歌,4.向国旗行三鞠躬礼,5.奏乐,6.主席演说,7.大呼中华民国万岁、山东万岁、胶澳商埠万岁,8.奏乐,9.拍照,10.振铃散会。

  1929年4月15日,随着北伐胜利,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胶澳商埠局更名青岛接收专员公署,7月2日,青岛接收专员公署改为青岛特别市政府。虽然时局动荡,政权更迭,市政机关两度易名,但本年度仍循例举办了青岛主权回归纪念庆典。

  ▲1929年,青岛特别市举行接收青岛七周年庆典公函。

  1930年12月6日,青岛市(注:是年9月,青岛特别市更名)政府秘书处致函港务局、青岛观象台、农林事务所等部门,部署青岛接收八周年纪念日庆典活动:“本府定于是日上午十时在大礼堂举行庆祝典礼,所有本府暨各局台所全体职员均应准时一律参加,又是日应循例放假一天,特此函达,查照并转饬所属一体知照为荷。”

  1931年至1935年期间(不含1933年),青岛接收纪念日庆典均按旧例进行。

  1933年的青岛接收纪念日庆典活动中除了奏乐、悬彩等常规动作外,还增加了给慈善达人颁奖(善行状颁发)环节。因这一天是星期日,故“纪念日放假一天”顺延为周一。为此,12月7日,《青岛时报》刊登相关信息,广而告之——

  本月10日为接收青岛十一周年纪念,本市筹备一切庆祝,地点仍在市府大礼堂,时间为上午8时,已通知公安局,届时派军乐队前往奏乐,市府大门及迎宾馆均悬彩,通令市府及所属各机关科长以上人员均着礼服或制服参加,并分函市内本国各机关团体派代表参加,因是日适值星期日,特于星期一补放假也,以资庆祝。举行典礼后,颁发善行状,据调查各善行者,共有131名,交有关系各局分别审查后再行颁奖云。

  进入1936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在全国日益响亮,时局扑朔迷离,国民党青岛市政要在观望,迟迟未能部署接收纪念庆典活动。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9日,青岛市政府迅速跟进,极力讨好,成立“庆祝蒋委员长安返首都暨补行本市第十四周年接收纪念大会筹备处”,并致函市直部门、社会团体:“兹定于本月三十一日上午九时在市礼堂举行蒋委员长安返首都并补行本市第十四周年接收纪念大会,同日正午在博物馆聚餐,午后二时至五时举行庆祝游艺大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随即爆发。12月30日,在实施“焦土抗战”炸毁拥有45万纱锭的日本九大纱厂及啤酒厂、铃木丝厂、丰田油房、太阳鑫和雨橡胶厂等日本主要在青工厂,自沉军舰堵塞港口和主航道后,市长沈鸿烈率海军陆战队(不含第二十一队)、舰艇官兵、保安队、清洁队、警察局等6个总队共9000余人撤离。翌年1月10日,青岛沦陷。

  日寇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12月11日拆毁了胶澳接收纪念塔,在原址举行改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奠基仪式。1940年1月10日,该塔落成,伪青岛市政机构——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周年纪念同时举行,并在该塔纪念碑上镌字留念。

  胶澳接收纪念塔虽遭拆毁,但伪青岛市政府在1940年仍组织了青岛接收纪念日庆典活动。这是目前能查到的青岛沦陷后唯一一次接收纪念活动。

  是年12月7日,青岛特别市社会局致函教养所:

  顷奉市府秘书处第一科函开,查本月十日为青岛接收纪念日,照例放假一日,以示庆祝,并于是日上午十时在市政府举行庆祝典礼,特此奉阅,即希查照,务请届时莅临为荷。

  修复接收纪念碑并镌“山海重光”四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8日,远在重庆的蒋介石电令李先良担任青岛市市长,代表中央政府接受日军投降。23日,国民党青岛市接收委员会成立,李先良兼任主任委员。9月13日,奉蒋介石之命,李先良率青岛保安部队由崂山进驻市区,司令部设在江苏路17号,17日正式接收伪青岛市政府及伪保安武装。

  接收甫定,12月7日,国民党青岛执行委员会致函市工务局,提出“青岛接收纪念碑亟应早日改建”。

  查太平路沿海所立之青岛接收纪念碑于七七事变后,被敌人将原字磨去,盖镌为“建设东亚新秩序”及“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周年纪念”,现抗战胜利,尚矗立海滨,亟应早日改建,拟请贵局饬工将该碑磨光,改镌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及“抗战胜利纪念”以资纪念,相应函达即希查照为荷。

  接到国民党青岛执委会函件后,市工务局局长张益瑶批示相关科室:“速办”。

  数日后,相关负责人王德政将办理情况呈报。呈文中称:“该纪念塔系敌伪在原青岛接收纪念碑址破坏旧碑重行建造,内心全部用铁筋混凝土,外部镶嵌花岗石做成,异常坚固,现在如将该塔字迹磨光,另镌新字困难太多,如在未决定新建筑前加以拆除,不特虚耗巨工,且颇不雅观,似亦不妥。兹为急于泯灭伪痕敌迹起见,已饬工将该塔字迹用洋灰漫平,再用洋灰浆涂刷一遍。根本办法拟请饬令技术室设计新纪念建筑呈府核准,拆旧新建,同时举办,方属完善。”

  张益瑶在文后批示:“照准,洋灰涂泥后再作大字。”

  洋灰涂掉“建设东亚新秩序”“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周年纪念”大字,改写“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抗战胜利纪念”字样仅是权宜之计。1946年5月4日,平民报、民众日报等青岛本埠报纸同时刊发《接收纪念碑将竣工 镌“山海重光”四字》一文:

  本市太平路临海滨之接收纪念碑,于沦陷期间曾一度被敌伪改为青岛市公署成立周年纪念碑,而今抗战胜利,敌寇屈膝,又时属建国期,百废待举,特首先重建青岛市接收纪念碑,刻已开始重建,日内即可竣工,碑上镌有“山海重光”四大字,系李市长所题,并附有建碑之志文,约千余言云。

  这条新闻,给出了“山海重光”四字为谁所题的准确答案——时任市长李先良。此前,有一说“系沈鸿烈氏1946年来青时所书”。

  ▲1946年,李先良在“山海重光”胜利纪念碑前留影。

  接收纪念碑修复后,青岛市政府开始筹备市政接收纪念大会。9月11日,市社会局致函农林事务所、港务局、市商会:“奉市长谕,17日接收纪念只限本府机构参加,各校(市属)可派代表在府礼堂或市礼堂举行仪式,毋庸扩大等因,奉此,兹定于本月12日下午二时在本局会议室召开筹备会议,商定纪念事宜,特此通知,即希查照,届时派员出席为荷。”

  9月16日,青岛时报抢先刊发“市政接收纪念会定明上午9时假兰山路市民大礼堂举行”的消息。文中称,届时教育会、妇女会、商会、总工会代表均出席,由李市长主持,报告接收一年来施政经过及工作前瞻。

  该报同时刊载市政接收纪念会程序,共分12个环节,分别是:大会开始、主席就位、全体起立、奏乐、唱国歌、向党旗暨国父像行三鞠躬礼、主席恭读国父遗嘱、主席报告、各机关首长自由演讲、讲演、奏乐、礼成。

  同一天,市政府通知市属各机关团体,17日市政接收纪念日一律悬挂旗帜以示庆祝。

  1947年6月29日,青岛本埠多家报纸报道:胜利纪念碑在中山公园重建,“山海重光”碑改接收纪念碑。兹择要抄录,以飨读者:

  抗战胜利后,李先良市长为纪念抗战胜利,特批准青岛路前之接收纪念碑为胜利纪念碑,重新粉刷,焕然一新,惟以前所表示之接收意义,却无形消失,此似不甚适宜。市工务局顷以该纪念碑原为民国十一年青岛接收纪念碑之旧址,兹为恢复旧观,特兴工重建,建成一完全表示接收意义之纪念物,本月内即可完工。至于胜利纪念碑,则搬移至中山公园,刻正在积极计划中。

  至此,抗战胜利纪念碑取代青岛接收纪念碑,抗战胜利市政接收纪念取代青岛主权接收纪念。

  缘于此,自1947年7月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之前,青岛市档案馆内再无“12月10日接收青岛纪念”的档案记录。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宗伟)

责任编辑:张兆新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
文明上网,登录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