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云桥vs跃进桥 青报网-尊龙凯时app

2020-05-07 08:00来源:尊龙凯时app-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作者:刘宗伟

新闻热线:0532-82863300

    【引言】以1924年为起点,70年间,青岛火车站北端、横跨胶济铁路线上曾先后出现了三座天桥,分别是:1924年10月11日竣工的定安桥(30年代改称民国桥,1942年3月日本占领军授意拆除)、1947年11月4日竣工的泰云桥(定安桥旧址以南)和1970年4月30日竣工的跃进桥(拆除泰云桥后重建),它们是市区通往西镇的重要人行通道。

    1990年,因火车站扩建工程之需,跃进桥被拆除。1993年7月,在该桥以北处开挖的“泰云地下通道”启用。至此,三座天桥写进了历史的记忆里。

    泰云桥vs跃进桥

    定安桥拆了,伪青岛市政府规划的地下通道直至抗战胜利时也未见影儿。

    “胜利后,市民咸感定安桥的重要性。”1947年6月,台西区参议员在市参议会上建言市府,迅速予以修建。市府允准,即令市工务局负责测绘、估价、招标。7月5日开标时,“惟是日开标结果均超原预算甚巨”,特依章规定最高标价以4亿元为限,重新进行投标,同盛营造厂等6家建设单位竞标。

    7月10日,市工务局会议室,泰云路木便桥工程再次当众开标,山东审计处派员会同检标,孰料,四家投标营造厂弃权,达不到“开标时须有半数(三家)以上方够法定数目”的要求,只剩下两家不能实行开标手续。后经山东审计处和市府会计处会商,以比价方式决定承标人,结果同盛营造厂以3.92244亿元最低标价,获得了承建该项工程权,市工务局遂与其签定修建合同。按照合同约定,同盛营造厂应在三日内开工,但因所需木料青岛市缺乏,须由该厂赴福州等地采购,待木料购齐即可正式开工。

    7月13日,《平民报》以《泰安路木桥正在采购木料 短期内可望动工》为题,报道了泰云桥建设进程。

    11月3日,《青岛公民报 晚刊》刊登《泰云桥竣工 市内西镇交通称便》一文:

    国民桥旧址迤南,泰安云南两路间之木桥全部工程告竣,市内与西镇交通已重获恢复往日之便利。该桥将命名为“泰云桥”,刻正呈市府核示中。

    和定安桥一样,泰云桥也是木质天桥。不过,其质量远不如前者。《平民报》对此留有记录:

    泰云桥骨骼却不及国民桥来得强壮、结实,行走其上,吱吱作响,像是悲哀的呻吟。

    泰云桥“骨骼不结实”为20年后再遭拆除埋下了伏笔。

    主持泰云桥设计及修建的市工务局技正王兴仁,向青岛各报记者畅谈泰云桥重建背景以及选择木制的原因——

    该桥关系市内与西镇交通至巨,复员建设此为刻不容缓者,故工务局对此甚为注意,列为三十六年度中心工作。本人初奉张益瑶局长之命,主持该桥设计工作,就青岛都市计划中车站位置及目前经济环境,详加考虑比较,以暂作半永久性之木桥为宜。

    在抗战复员建设时期“经济穷劣情形下”,建设这座半永久性的木桥,政府部门也颇感吃力,他们先后向胶济铁路局、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化缘”,前者“拨给废钢轨为该桥计划中之顺梁”;后者“以工赈方式,协助面粉四百大袋,促使该桥顺利完成。”

    泰云桥竣工了,与民众的兴奋相左,媒体则为经济凋敝、时局动荡而忧思。

    《平民报》如是写道:“但到泰云桥中间最高处,俯视、左顾右盼后,就有今昔沧桑之感。马路两侧店铺不再繁荣,桥下的火车少了,难胞们的呼号取代了负货工人的壮歌。”

    11月4日,泰云桥正式开通,“而今自晨至夕,又是行人络绎,熙熙攘攘了”。

    《民言报》报道:“下午3时,市工务局张(益瑶)局长、鲁青分署工赈科葛科长十余人前往验收,随即开放。剪断铁丝后,行人纷纷,称便不止。该桥长107公尺(米),宽3公尺(米),跨泰安路、云南路,工程费时3个月,用款4亿余元建成,为市参议会成立之后,对市政建设建议完成事项之一。”

    相较于“长190米、宽4.9米”的定安桥,泰云桥长度缩短了83米,宽度窄了1.9米。

    建设如此体量的泰云桥,还得靠向有关部门伸手,经济如此窘迫的青岛市政府,却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保留国民桥(原定安桥)桥基,俟至相当时机,再行恢复。”

    基于此,市工务局以“木便桥系临时建筑,则国民桥之名称,未便沿用,即以两马路泰安路、云南路取名,命名为泰云桥,以示区别。”

    泰云桥开通后,时有马车、货车通行,负责管理交通的市警察局担心长此下去桥梁承受不住,遂于11月15日以(户)字第1762号公函,致市工务局咨询。17日,工务局长张益瑶回复:“该桥只准同行自行车、人力车(洋车),其余马车、货车及汽车等,应绝对禁止通行。”

    得到市工务局明确答复后,市警察局以“少数行人在泰云桥上斗殴或载运笨重物品,以致有伤桥面”为由,在桥两端设立牌示:1、禁止车马通行(除自行车、空人力车);禁止携带危险物品通行;3、禁止任意抛弃果皮等废物;4、禁止置放笨重物品。如有违者,一律严办。

    马车、货车桥上行得以明令禁止,但日益拥挤的人流,一个半月后,已使杉木、松木铺就的桥面板受到了严重磨损。无奈之下,市工务局呈文市政府,请求将桥面改铺柏油。

    ▲泰云桥改铺柏油漆的呈文。

    泰云桥自开通放行以来,至今已一个半月。经调查所得,平均每小时来往869人(自行车及人力车在外),行人非常拥挤,行动迟缓,若到春暖事忙之时,拥挤之状更不堪睹矣。人行迟缓,足与地之摩擦机会愈多,桥面板原为杉松铺成,经一个半月之摩擦,已现露相当损耗。故为防止计,拟请改铺柏油桥面,是否有当,签呈鉴核。

    行人拥挤、行走迟缓让管理部门头痛不已,更有甚者,有人在桥面设摊卖烟酒。

    1948年3月11日,市工务局致函市警察局长黄佑,请其“饬属严予禁止”。

    泰云桥为市中去往西镇交通要道,开通以来,行人甚繁,每分钟约有七八十人,近有烟糖小贩在桥上设摊,不惟妨碍交通,且易发生危险,拟请贵局饬属严予禁止,以利行人,而维安全,相应函达请烦查照,予以办理。

    收到信函后,市警察局迅速回应:泰云桥上禁止设摊、禁止叫卖;行人过桥应迅速通过,不准浏览。并通过报纸,广而告之——

    本市警局以甫自修竣之泰云桥,原为便利市民交通而建,只限行人通过,汽车及繁重物品一律禁止驶运。又以桥面不甚宽阔,且地处交通要冲,行人来往频繁,特规定行人过桥时,应迅速通过,不准浏览,桥上严禁设置摊贩或叫卖,即桥之两端附近,为重视观瞻,维持交通,保持清洁计,亦一律严禁行人堆集,或设摊等事。闻该局拟特派交警警察专负其责,取缔一切。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泰云桥被新生政权接管。

    1955年4月11日,市政府建设局决定对泰云桥修补加固。此时的泰云桥因年久失修,“柱廊、桥面板、栏杆等已有腐烂损坏现象,油漆也开始脱落。”

    修补工程计划5月13日完工,负责施工的第一道路工区职工为喜迎“五一”国际劳动节,决定开展劳动竞赛,最终在4月30日下午5时30分全部完工。

    《青岛日报》以《实现了节前完成泰云桥修补工程的诺言》为题,报道了火热的施工现场——

    在讨论高空作业时,原计划用吊板高空作业,既不安全,又不方便。因为这座桥处在交通要道上,妨碍机车来往。后来,职工们选用吊架施工,吊架可以随时起落或移动,既不妨碍机车通行,同时又加快施工速度。原计划4月23日完成五个主要桥孔修补工作,到4月20日就提前完成。

    接着,职工们开展劳动竞赛,挑架刷柏油工作计划每工15平方公尺,实际达到了35平方公尺。4月28日除桥下半部工程结束外,桥上照明电线修补好,并进行桥面修补和刷油漆……

    1968年11月,青岛市政工程管理处工程队拆除了泰云桥,在西接云南路、广州路,东接济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肥城路、泰安路等6个路口处,开工建设横跨胶济铁路、西镇至市区的人行天桥。

    该桥结构形式为桥梁工人首创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具有中国独特风格和民族特色。桥身3孔,桥长132.24米,宽5.38米,主拱圆净跨52米,横跨6条铁路线,边拱圆跨15.38米,人均设计荷载每平方米350公斤。上部构造为:主孔采用等截面悬链线,边孔采用等截面圆弧线双曲拱;下部构造为:石砌重力桥台,两边孔桥台基础采用混凝土灌注桩。

    ▲跃进桥(上个世纪80年代改称为天桥)。

    1970年4月30日,这座大型双曲拱桥建成,名曰“跃进桥”,工程决算为28.70万元。

    5月1日,《青岛日报》以《青岛首座大型双曲拱桥———“跃进桥”建成》为题,进行了渲染报道。

    1980年代末,因胶济铁路复线建设和青岛火车站扩建工程之需,这座名称极具政治色彩的“跃进桥”(注:文革后改称“天桥”)被拆除。

责任编辑:张兆新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
文明上网,登录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
网站地图